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3个地区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刘雨秋, 鲁亮, 刘蓬勃, 赵宁, 李贵昌, 栗冬梅, 宋秀平,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14)      PDF (1326KB)(874)   
目的 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分析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3个样地(新巴尔虎右旗、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共9批布氏田鼠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对2021年5、7、9月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采集的275只布氏田鼠用磁珠法提取DNA,用16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做PCR扩增,用GeneMarker软件获取微卫星数据,用GenAIEx 6.5、Arlequin(version 30)、structure 2.3.4等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 结果 16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472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821 3,香农信息指数平均值为1.812,观察杂合度波动区间为0.478~0.951,期望杂合度的波动区间为0.575~0.891,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均可以将9个布氏田鼠样本群主要按照月份划分为4个类群,4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5月>7月>9月,分子方差分析表明布氏田鼠个体间的变异(88.51%)远大于类群间(5.04%)和种群间(6.45%)的变异。Mantel test结果显示布氏田鼠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R 2=0.001 6)。 结论 此次采集的内蒙古地区布氏田鼠呈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布氏田鼠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季节变化可能是影响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2023, 34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2
内蒙古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研究
王彬, 李贵昌, 董利, 母群征, 赵宁, 宋秀平, 鲁亮, 栗冬梅,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146)      PDF (826KB)(688)   
目的 通过检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鼠体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种类和阳性率,为当地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17 kDa基因序列,对17 kDa阳性样本再进行外膜蛋白A( ompA)序列扩增。对扩增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在536只革螨中,有11只革螨检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2.05%,包括黑龙江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近缘种和1种未知立克次体。其宿主包括东北血革螨、仓鼠真厉螨、北野血革螨、格氏血厉螨以及1种寄螨属种类的第二若螨,阳性率分别为8.89%、3.39%、2.22%、0.68%和12.50%。阳性革螨宿主包括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和布氏田鼠。 结论 内蒙古地区鼠体革螨携带多种立克次体,其中包括对人类致病的种类。
2023, 34 (2): 244-2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7
云南省家鼠鼠疫流行静息期内小型兽类的群落特征及差异分析
段彪, 任天广, 陶继宏, 苏超, 浦恩念, 赵文红, 亚红祥, 吴鹤松, 鲁亮
摘要73)      PDF (563KB)(652)   
目的 了解2008年后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流行静息期内小型兽类的群落特征,探讨和分析引起群落结构差异变化的原因,为制订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选择地理位置和鼠疫流行静息年限具有代表性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澜沧县)、弥渡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宜良县、梁河县、勐海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县),弥勒和文山市以及保山市隆阳区等10个县(市、区)开展现场调查工作,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捕获的小型兽类,应用Excel 2010软件整理、分析采样数据,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群落结构特征。 结果 在10个调查区内共捕获小型兽类2 889只,鉴定为4目5科14属22种,黄胸鼠的构成比为56.97%(1 646/2 889),为优势种;褐家鼠(6.82%)、臭鼩(5.71%)、齐氏姬鼠(5.33%)、中华姬鼠(5.16%)、卡氏小鼠(3.53%)、灰麝鼩(2.94%)、锡金小鼠(2.94%)、小家鼠(2.32%)、黑缘齿鼠(2.25%)、四川短尾鼩(1.80%)和北树鼩(1.11%)为习见种;大绒鼠(0.93%)、北社鼠(0.63%)、小毛猬(0.42%)、中华鼩猬(0.35%)、大耳姬鼠(0.21%)、大足鼠(0.17%)、长尾大麝鼩(0.17%)和巢鼠(0.10%)为少见种;小板齿鼠(0.07%)和针毛鼠(0.07%)为稀有种。10个调查地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表现为:澜沧、勐海和耿马县仅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其余7个调查区以黄胸鼠及其他1~3种小型兽类为优势种,但弥渡县和宜良县2个调查区的第1优势种均非黄胸鼠。 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静息期内的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具有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明显。
2023, 34 (2): 227-2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4
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对比分析
段彪, 张四祥, 赵彩凤, 洪梅, 苏丽琼, 赵文红, 杨智明, 鲁亮
摘要212)      PDF (1217KB)(733)   
目的 分析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种类构成、年际和季节消长趋势,探讨宿主和媒介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2021年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监测点(历史鼠疫疫点)和金华镇监测点(新发鼠疫疫点)的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和相关性统计方法分析主要宿主动物、蚤类的种群特征。 结果 沙溪镇监测点共发现动物6目7科19属22种,其中室外发现6目7科18属20种,室内发现2目2科4属5种;金华镇监测点共发现宿主动物5目6科17属21种,其中室外发现5目6科17属20种,室内发现3目5科8属10种;2个监测点均以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鼠的构成比分别为37.73%和45.90%,金华镇分别为35.86%和51.43%。2个监测点检获媒介蚤3科8属8种,其中鼠体蚤3科8属8种,巢穴蚤2科4属4种;沙溪镇鼠体染蚤率为28.91%(3 693/12 772),总蚤指数为0.79(10 144/12 772);金华镇鼠体染蚤率为29.39%(959/3 263),总蚤指数为0.71(2 321/3 263);2个监测点均以棕形额蚤和特新蚤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蚤的构成比分别为33.20%和16.30%,金华镇分别为36.49%和19.09%。 结论 对比分析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种群特征,发现齐氏姬鼠及其鼠体棕形额蚤、特新蚤的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关系更为密切。
2023, 34 (1): 3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6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鼠体寄生恙螨调查
董利, 李贵昌, 王彬, 鲁亮, 赵宁, 宛新荣, 刘伟, 胡斌, 兴安, 李庆多, 李超, 王振旭, 张璐, 刘雨秋, 马德龙, 潘劲超, 何宏轩, 马伟, 刘起勇
摘要109)      PDF (4286KB)(790)   
目的 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鼠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 方法 2021年5、7、9月在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牧区草原选择8个调查点,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鼠,采集鼠体表寄生恙螨并制作标本,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计算各调查点、月份和鼠种的体表携带恙螨率和恙螨指数,利用 χ 2检验分析差异性。 结果 自672只鼠体标本捡获恙螨1 232只,隶属2科3属3种,分别为椭盾纤恙螨、鼠兔多毛恙螨和粗棒囊棒恙螨,椭盾纤恙螨占97.02%,为当地优势螨种。其寄生宿主以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为主。恙螨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2个调查点,5、7、9月均有恙螨分布且呈升高趋势。 结论 内蒙古东部草原鼠体恙螨种类较少,优势恙螨种类分布广、时间长、宿主多样。
2022, 33 (6): 873-8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21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赵嘉欣, 李文, 李贵昌, 岳玉娟, 刘起勇, 鲁亮
摘要164)      PDF (5064KB)(670)   
目的 探究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eCognition V9.0.1软件的多尺度分割和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平谷区累计发病数较多的5个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金海湖镇、南独乐河镇和山东庄镇)2016、2018和202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物提取和分类,ArcGIS 10.7软件统计每年各个乡镇土地类别的面积,分别通过构建折线图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地物面积与恙虫病发病率的关联。 结果 北京市平谷区5个镇3年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均>80%,Kappa系数为0.600~0.8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2016、2018年,平谷区5个镇恙虫病发病率与绿地面积占非林地面积的比值呈正相关( r=0.576, P=0.082),而2018、2021年发病率与地物面积占比无相关性。按镇来看,南独乐河镇和山东庄镇的恙虫病发病率与裸土/非林地呈负相关(均 r=-1.000,均 P<0.010),与绿地/非林地呈正相关( r=1.000, P<0.010),与荒地/非林地呈负相关( r=-1.000, P<0.010),但金海湖镇的发病率与荒地/非林地呈正相关( r=1.000, P<0.010)。按不同年份来看,2016年5个镇的恙虫病发病率与建筑/非林地呈负相关( r=-0.900, P=0.037),2018年发病率与水体/非林地呈负相关( r=-0.900, P=0.037),2021年发病率与水体/非林地呈正相关( r=0.900, P=0.037)。 结论 2016、2018年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发病率与绿地面积占非林地面积的比值呈正相关,而2018、2021年二者无相关性。不同镇和不同年份的相关性结果不同。
2022, 33 (3): 371-3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11
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马德龙, 林凌鸿,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王君, 王春兰, 孟凤霞
摘要230)      PDF (845KB)(721)   
目的 研究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为淡色库蚊成蚊抗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实验室淡色库蚊品系为研究对象,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抗性监测接触法,评价在不同条件下不同试虫的杀虫剂敏感性。 结果 3个实验室品系中,对氯菊酯的敏感性:雌成蚊北京品系(BJ)≈北京敏感品系(BJS)>天津品系(TJ)(≈表示2个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数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0.258%(0.222%~0.304%)、0.283%(0.239%~0.334%)和0.457%(0.413%~0.508%),雄成蚊为BJ>BJS≈TJ,LC 50分别为0.174%(0.157%~0.195%)、0.249%(0.213%~0.290%)和0.251%(0.205%~0.294%)。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雌成蚊为BJ>BJS≈TJ,LC 50分别为0.024%(0.021%~0.028%)、0.080%(0.066%~0.099%)和0.098%(0.079%~0.127%),雄成蚊BJ≈BJS,LC 50分别为0.038%(0.032%~0.449%)和0.018%(0.011%~0.034%)。BJ击倒抗性基因( kdr)突变频率为15.96%,BJS和TJ未检测到突变。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不同日龄淡色库蚊雄成蚊的自然死亡率高于雌蚊;在相同条件下,对杀虫剂雄成蚊比雌成蚊敏感;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毒力强于氯菊酯3.5~10.8倍。 结论 成蚊种群日龄和性别的差异均会对杀虫剂敏感性产生影响,故在开展杀虫剂抗药性监测或药效评价时,应注意试虫种群的标准化。
2022, 33 (2): 171-17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02
黑龙江省黑河市部分地区啮齿动物体表寄生恙螨调查
母群征, 李欣颖, 刘蓉蓉, 杨军, 栗冬梅, 鲁亮, 李贵昌, 侯咏, 李明, 宋秀平, 孟凤霞, 刘起勇
摘要238)      PDF (668KB)(993)   
目的 调查了解黑龙江省黑河市部分地区啮齿动物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方法 2015年9月中旬在黑河市瑷珲区、逊克县、五大连池市采用鼠夹法捕获啮齿动物,捡取体表寄生恙螨;依据形态特征鉴定恙螨种类,通过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鼠和鼠兔种类;计算各地区、生境的啮齿动物种类构成、带恙螨率、恙螨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巢式PCR检测鼠恙虫病东方体病原核酸。 结果 本次共捕获啮齿动物170只,包括2目3科6属8种。逊克县的火山地质公园以红背䶄(38.26%)、满洲里鼠兔(34.78%)和棕背䶄(14.78%)为主,五大连池市和瑷珲区农田周边以黑线姬鼠为主,分别占76.67%和64.00%。啮齿动物恙虫病东方体检测均为阴性。五大连池市和瑷珲区鼠体均未捡到恙螨,逊克啮齿动物检获11 256只恙螨,包括2属5种,高丽新恙螨为优势螨种(87.50%)。满洲里鼠兔、红背䶄和棕背䶄是恙螨的主要寄生宿主。 结论 黑河市不同调查地点啮齿动物种群构成及不同鼠种携带恙螨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2021, 32 (5): 570-5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12
小型兽类不同器官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调查
赵嘉欣, 王玉姣, 李永香, 母群征, 夏青, 宋秀平, 栗冬梅, 鲁亮, 李贵昌
摘要283)      PDF (520KB)(924)   
目的 探究小型兽类不同器官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有无差别,为恙虫病的病原学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别选取2017年10月在河南省永城市采集的105只小型兽类的肝、脾、肺、肾、耳样本和2018年9-11月在北京市平谷区采集的324只小兽的肝、脾、耳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蛋白基因核酸片段,出现特异性条带标本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 结果 永城市和平谷区小兽阳性率分别为10.48%和12.9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494, P=0.504)。相同地点小兽不同器官阳性率在0.98%~14.81%,经两两比较 χ 2检验,永城市小兽耳的阳性率高于其他4种器官,平谷区肝脏的阳性率高于脾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818, P=0.022)。两地之间比较,永城市小兽耳的阳性率高于平谷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525, P=0.011)。平谷区小兽脾的Shimokoshi型阳性率低于肝和耳,Kawasaki型不同器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560, P=0.455)。两地肝、脾检测结果合并后配对结果显示肝脏的阳性率高于脾脏。一致性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Kappa=0.015, P=0.744),肝脏、脾脏阳性感染一致性差。 结论 永城市和平谷区小兽Kawasaki型的肝、脾、肺、肾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himokoshi型肝、耳高于脾。检测多种小兽脏器或多种器官混合可提高恙虫病东方体检出率,兽耳也可作为病原学检测样本。
2021, 32 (4): 428-43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8
纳米孔测序实时检测鼠传巴尔通体
栗冬梅, 周若冰, 李寿江, 鲁亮, 饶华祥, 宋秀平, 李庆多, 刘起勇
摘要304)      PDF (921KB)(1033)   
目的 以巴尔通体( Bartonella spp.)作为指示菌基于MinION纳米孔高通量测序平台评估一种针对鼠传病原体的实时检测技术。 方法 选取巴尔通体培养阳性的野外鼠脾和肺组织样品,提取全基因组核酸,应用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常规PCR扩增后的桑格测序(Sanger sequencing)和纳米孔测序,比较一代测序和三代纳米孔测序的结果,检验纳米孔测序技术对鼠传病原体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结果 16S rRNA基因常规扩增后经桑格测序有12份样品未鉴定出巴尔通体,纳米孔测序全部鉴定出巴尔通体。每份样品用于分类分析的reads数为4~609 424个,reads长度以1 500 bp为主,平均准确率为79.2%~92.0%,以巴尔通体检出为主,其reads数为1~77 833个。应用云端实时分析软件EPI2ME在测序开始后30 min内即产生鉴定结果。此外,多个样品还鉴定到布鲁氏菌。原始浓度大小对测序数据产出有影响,低浓度总数据量和reads数量明显减少。清洗步骤可明显降低测序芯片中残留核酸片段,但是不能完全去除,残留比平均值为1.4%。 结论 16S扩增子纳米孔测序,可用于啮齿动物脏器组织病原体的直接、实时检出鉴定,纳米孔MinION测序便携、简单的操作以及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将为现场检测和病原监测工作提供便利。
2021, 32 (4): 390-3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2
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发病风险预测
李文, 马德龙, 赵嘉欣, 母群征, 李贵昌, 刘小波, 王君, 张钦凤, 刘起勇, 鲁亮
摘要329)      PDF (1734KB)(952)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其发病趋势,为评价恙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时间序列基于季节性差分的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建立预测模型,比较2019年的观察值和预测值评估模型,预测2020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2-2018年广东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3 490例,发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集中在6-10月;50~6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女性病例数多于男性,农民发病占比最高(65.49%);使用月度恙虫病病例数据拟合ARIMA模型为(1,1,1)(0,1,1)12,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879.36,Ljung-Box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调整R2=0.377,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9年实际值基本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广东省恙虫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发病人群为50~60岁、女性、农民,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广东省恙虫病病例的变化情况,提示有关部门应在恙虫病高发季节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疫情防控。

2021, 32 (3): 334-3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5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和病原体调查
李贵昌, 王玉姣, 母群征, 夏青, 栗冬梅, 岳玉娟, 鲁亮, 赵宁, 李文, 宋秀平, 王君, 吴海霞,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281)      PDF (6664KB)(1077)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类、季节规律及病原基因分型,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每月在野外布放鼠夹,连续1年,捕获小型兽类梳捡体表恙螨,分析小兽及体表恙螨数量、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空间分布规律。解剖小兽,取肝、脾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基因核酸片段,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 结果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共捕获小兽7种734只,其中黑线姬鼠和小家鼠分别占65.26%和30.52%,为该地优势鼠种。小兽肝、脾检出Shimokoshi、Kawasaki和Japan Gilliam 3个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以前2型为主。小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为10.90%。小家鼠和黑线姬鼠阳性率分别为14.86%和9.30%,是该地主要宿主动物。从小兽体表捡获恙螨10种31 321只,亚须纤恙螨、临淮岗纤恙螨和小盾纤恙螨分别占84.79%、6.49%和3.63%。其中小盾纤恙螨的季节消长与病例发病季节基本一致,应为该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它只分布在平谷区的山区和山前过渡地带。 结论 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野外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要宿主,小盾纤恙螨可能为主要传播媒介,恙虫病东方体存在至少3个基因型。本次调查明确了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的基本要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了依据,但其他种类恙螨媒介作用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2021, 32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7
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文, 李贵昌, 刘小波, 刘起勇, 鲁亮
摘要382)      PDF (744KB)(1069)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媒介生物传染病,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恙虫病威胁全球超过10亿人的健康,是亚太地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恙虫病负担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恙虫病流行区域和感染人数均存在增加趋势。随着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3S”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也将此技术应用于恙虫病的空间流行规律研究中。该文主要介绍国内外恙虫病流行的流行特征及时空动态趋势,影响恙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重点介绍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在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恙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020, 31 (6): 738-7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25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蚤种鉴定中的应用
兰晓宇, 鲁亮, 候芝林, 杜国义, 史献明, 崔耀仁, 刘冠纯, 陈永明, 康东梅, 郑楠, 任兴宇, 闫东
摘要346)      PDF (1576KB)(956)   
目的 以河北省常见鼠疫媒介蚤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建立河北省常见蚤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 方法 2018年6-8月在张家口市康保牧场采集鼠体寄生蚤及洞干蚤,2018年9-10月在张家口崇礼区采集鼠体寄生蚤,经形态学鉴定后,选取标本形态完整的不同蚤种提取总DNA,扩增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蚤类序列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利用邻接法构建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 选取的16份蚤类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和COⅡ基因条带,其中13份样本COⅠ测序成功,12份样本COⅡ测序成功。COⅠ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中,12份样本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1份样本与形态学有差异。COⅡ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全部一致。 结论 COⅠ和COⅡ基因均可作为DNA条形编码基因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的常见蚤类进行物种鉴定,利用2个基因同时进行蚤种鉴定提高了鉴定的成功率,所积累数据为以后的蚤类分子鉴定技术提供了可利用的数据库。
2020, 31 (6): 662-6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7
2019年全国臭虫监测报告
任东升, 吴海霞, 修朋程, 宋秀平, 岳玉娟, 鲁亮, 刘起勇
摘要443)      PDF (313KB)(983)   
目的 了解我国臭虫的发生情况,为臭虫发生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中臭虫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省份、不同环境类型中臭虫的发生情况。 结果 2019年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臭虫现场监测和/或电话调查工作,现场共调查1 351个单位,有臭虫的单位10个,阳性率为0.74%;共调查13 589间房间(标准间),臭虫阳性房间31间,阳性率为0.23%;对212家专业机构(杀虫公司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电话调查,处理/咨询过臭虫的有11家,占调查总数的5.19%。 结论 臭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工地宿舍、工厂宿舍、学校宿舍、旅馆是臭虫发生比较多的环境。
2020, 31 (4): 423-4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8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岳玉娟, 任东升, 吴海霞, 刘小波, 赵宁, 郭玉红, 李贵昌, 王雪霜, 宋秀平, 王君, 鲁亮, 刘起勇
摘要451)      PDF (659KB)(1123)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种类、密度和时空特征,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不同时间的蜚蠊分布特征。 结果 2019年粘捕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粘捕率为5.45%,侵害率为5.25%;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5.65%,美洲大蠊占2.42%,其他蜚蠊占1.93%。目测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63%,其中小蠊的侵害率为3.07%,大蠊的侵害率为1.28%。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蜚蠊侵害率高。蜚蠊侵害率南方高,北方低。粘捕法监测的蜚蠊侵害率为目测法的1.45倍。 结论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结果,有利于对蜚蠊重点物种、重点环境、重点区域及关键时间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
2020, 31 (4): 412-4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6
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1034)      PDF (2254KB)(1622)   
目的 了解我国2019年蚊媒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监测点蚊媒监测数据。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勺捕法和路径法。成蚊每月监测2次,幼蚊每月监测1次。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蚊虫总平均密度为9.81只/(灯·夜)。蚊种构成显示,淡色/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57.73%,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0.27%、12.22%、2.29%和0.02%。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2.60、21.72、17.14、12.71和10.18只/(灯·夜)。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勺捕法和路径法蚊虫季节消长结果均显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值在7或8月。布雷图指数法的幼蚊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媒介伊蚊幼蚊密度高峰期在4-9月。不同生境捕获成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为36.29只/(灯·夜);不同生境捕获幼蚊布雷图指数以废旧轮胎厂最高为19.25。 结论 库蚊为我国蚊虫优势蚊属。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4月开始实施杀灭越冬蚊虫、环境治理等蚊媒防控措施。2020年蚊媒防控工作要重视居民区、废旧轮胎厂和废旧物品处蚊虫孳生地的及时清理,做到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
2020, 31 (4): 395-4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3
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李贵昌, 王玉姣, 鲁亮,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孟凤霞, 任东升, 岳玉娟, 刘起勇
摘要703)      PDF (4649KB)(1387)   
目的 分析我国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数据,为提高全国鼠类监测工作质量和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设置89个地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选择3种生境,每2个月1次连续监测鼠类。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分布和密度季节消长。 结果 2019年共捕获鼠类4 317只,总鼠密度为0.78只/100夹(笼/板)。笼夜法捕获鼠密度最高,其次是粘鼠板法。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7.30%、27.89%和12.55%。3种监测生境以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全年各月份鼠密度呈先升后降,5月密度最高。 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季节消长与2005-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均差别不大。各地应根据本地历年监测结果评估风险,制定控制策略。
2020, 31 (4): 389-39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2
塞拉利昂弗里敦市2019年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赵宁, Ishaq Sesay, 涂宏, Frederick Yamba, 任东升, 郭玉红, 鲁亮,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李贵昌, 王君, 宋秀平, 王立立, 段招军, 刘起勇
摘要334)      PDF (2545KB)(822)   
目的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建立蚊媒监测能力,了解当地蚊虫密度、地域分布、种群特征和季节消长等情况。 方法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市西部城区及农村共选取9个区域设置成蚊监测点,分别选择居民区、一般单位、医院和牲畜棚4类生境各不少于1处,采用诱蚊灯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布放2~4台诱蚊灯,布灯点选择室外避风避雨避光处,诱蚊灯距离地面约1.5 m。于日落前1 h开始布放诱蚊灯,翌日日出后1 h收集诱蚊灯的集蚊网,带回实验室进行蚊种形态学鉴定。2019年6月26日至12月31日期间,每周进行1次蚊虫监测。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蚊虫3 012只,其中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4.86%,是弗里敦地区的优势蚊属。西部农村平均总蚊密度为5.01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为1.28只/(灯·夜),按蚊构成比为1.14%~44.53%,均高于西部城区平均总蚊密度[3.87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0.12只/(灯·夜)]和按蚊构成比(0.72%~11.90%)。蚊密度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6月底7月初旱、雨季交替时期和10月底11月初雨、旱季交替时期,蚊虫密度较高,8月下旬蚊密度最低。另外,按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与总蚊密度趋势一致。不同生境比较显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容易孳生蚊虫的牲畜棚蚊密度最高[10.40只/(灯·夜)],其次是居民区和一般单位,分别为4.45和2.80只/(灯·夜);环境卫生状况较好、孳生地较少的医院蚊密度最低[1.21只/(灯·夜)]。 结论 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西部农村被蚊虫叮咬和感染疟疾的风险比西部城区高;旱、雨季和雨、旱季交替时期是防控蚊媒及其传染病(如疟疾)的关键时期,当地需要进一步加强蚊媒孳生地管理。
2020, 31 (3): 310-3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13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葫芦岛和丹东市环境温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效应研究
孙琬琬, 刘小波, 吴海霞, 王君, 刘起勇, 鲁亮
摘要289)      PDF (2919KB)(1157)   
目的 探讨辽宁省丹东和葫芦岛市温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风险的滞后效应。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丹东和葫芦岛市报告的HFRS发病数据以及同期的气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的影响,分析环境温度对HFRS发病的滞后效应。 结果 高温对葫芦岛市HFRS的发病效应从暴露开始即出现,并持续至12周,而对丹东市HFRS的影响在滞后8周左右才出现,并持续至12周,但均表现为正效应。低温对葫芦岛市HFRS发病的影响从暴露后即出现,并持续10周左右,而对丹东市HFRS的效应可持续至12周,但均表现为正效应。 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2个城市HFRS的发病风险,温度对不同城市HFRS的滞后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2019, 30 (3): 272-27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10
河南省永城市恙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李贵昌, 李永香, 陈传伟, 刘吉起, 罗运动, 周团结, 沈阳, 蒋之礼, 郭玉红, 宋秀平, 王君, 王玉姣, 赵宁, 栗冬梅, 刘京利, 鲁亮, 刘起勇
摘要360)      PDF (3434KB)(928)   
目的 通过调查河南省永城市农村鼠类及其体表寄生恙螨构成和鼠类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率,为该地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0月选择永城市不同地点、生境,用鼠夹法捕获鼠类并收集其体表寄生虫,使用巢式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核酸。计算鼠密度及其体表携带恙螨率、恙螨指数和病原体感染率。 结果 共捕获鼠类110只,捕获率为12.21%,黑线姬鼠占90.00%。从鼠类体表检获恙螨1 249只,河岸林带、湿地和山区林地等生境鼠类带恙螨率和恙螨指数均较高。小板纤恙螨占96.86%,是当地优势螨种,主要寄生在黑线姬鼠体表。鼠类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10.48%,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均有阳性。该地恙虫病东方体属于Kawasaki分子型。 结论调查证实永城市存在鼠间恙虫病疫源地,与周边地区恙虫病疫源地具有相同的宿主和媒介。
2019, 30 (3): 255-25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6
北京市平谷区2008-2018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王玉姣, 闫冬明, 李贵昌, 许磊, 岳玉娟, 王君, 鲁亮, 孙琬琬, 周若冰, 母群征, 刘起勇, 李兴洲
摘要362)      PDF (715KB)(892)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平谷区恙虫病病例报告数据,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恙虫病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2008-2018年恙虫病病例报告资料,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08-2018年平谷区共报告恙虫病病例89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70/10万。2008-2015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之后开始下降。发病高峰月份主要集中在每年的9-11月,占发病总数的99.33%,属秋季型疫区。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6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52.73%。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7.20%。以王辛庄镇和大兴庄镇发病率最高。 结论平谷区恙虫病人群发病水平较高,应在秋季对重点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2019, 30 (3): 244-2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3
我国恙虫病夏季型和秋季型疫区划分研究
李贵昌, 王玉姣, 岳玉娟, 许磊, 母群征, 赵宁, 鲁亮, 刘起勇, 李兴洲
摘要425)      PDF (1121KB)(968)   
目的 通过分析2006-2018年我国恙虫病报告病例季节分布特征,探讨夏季型和秋季型恙虫病分布区域的划分,为恙虫病媒介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理、分析我国恙虫病报告病例数据,分析病例季节与地理分布。 结果 2006-2018年,我国恙虫病发病数逐年上升,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有本地病例。从季节分布看,全年均有发病,6-11月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8.87%。从江苏省太湖、安徽省中部、河南省南部、陕西省西安一线以北为秋季型疫区,西藏自治区东部、云南及四川省南部、湖南省西部、江西省南部、浙江省南部以夏季型为主,两者中间存在过渡地带。 结论 2006年以来,我国恙虫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存在南北方差异,分别以夏季型和秋季型为主,中间有过渡地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
2019, 30 (3): 233-2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01
2018年全国臭虫监测报告
任东升,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岳玉娟, 宋秀平, 王君, 李贵昌, 赵宁, 鲁亮, 刘起勇
摘要342)      PDF (519KB)(776)   
目的 了解我国臭虫的发生情况,为臭虫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臭虫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省份、不同生境类型中臭虫的发生情况。 结果 共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现场及电话调查臭虫监测工作,现场调查1 537个单位,有臭虫的单位11个,阳性率为0.72%;共调查17 332间标准间,监测到臭虫阳性房间31间,房间总阳性率为0.18%。臭虫房间阳性率最高的生境依次为工地宿舍、学生宿舍、居民区、养老院和旅馆。 结论 臭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大部分地区臭虫密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调查结果提示,工地宿舍、居民区、学生宿舍是今后臭虫监控的重点。
2019, 30 (2): 151-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8
2018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鲁亮, 任东升, 王君, 李贵昌, 赵宁, 宋秀平, 刘起勇
摘要359)      PDF (1207KB)(772)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周边常见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侵害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53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18年检获蜱种中长角血蜱检获次数最多;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城市宠物犬的蜱指数从2017年的0.04上升到0.15;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高于景区环境;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7月寄生蜱指数最高,游离蜱则以8月密度最高,两者的次波峰在4-5月,寄生蜱在9月还有1个小高峰。 结论 我国人居环境周边长角血蜱较为常见;牛、羊是监测宿主中的优势宿主动物,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寄生蜱指数全年呈三峰曲线,游离蜱密度呈双峰曲线;城镇宠物犬的蜱指数较2017年有所升高,提示要加强对农村家养动物及其活动环境早春和年中的蜱类防制,城市宠物染蜱情况不容忽视。
2019, 30 (2): 146-15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7
2018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任东升,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岳玉娟, 赵宁,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447)      PDF (579KB)(880)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比较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2种蜚蠊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生境、不同省份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18年粘捕法监测的蜚蠊粘捕率为6.70%,捕获的蜚蠊中,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4.81%,美洲大蠊占2.11%,其他蜚蠊占3.08%。目测法密度监测,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58%,其中大蠊的侵害率为1.13%,小蠊的侵害率为2.71%。 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粘捕法蜚蠊粘捕率高于目测法成若虫侵害率,目测法对于大蠊密度监测更加敏感。监测结果提示需要重视农贸市场和餐饮业的蜚蠊监测控制工作。
2019, 30 (2): 142-1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6
2018年全国媒介伊蚊监测报告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任东升, 赵宁, 李贵昌, 鲁亮, 刘起勇
摘要352)      PDF (1007KB)(960)   
目的 分析2018年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监测资料,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可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上述各地媒介伊蚊监测点的媒介伊蚊密度监测数据,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年我国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25,平均诱蚊诱卵器指数(MOI)为5.19。Ⅰ类省份中,海南省全年BI、浙江省4月上半月至11月上半月BI、福建省4-11月(除4月下半月)、云南省自7-10月上半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6-8月和9月下半月BI均>5,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3-11月,广东省9个监测市BI曾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广西5月上半月至9月下半月、广东省5月下半月至10月上半月平均MOI>5,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Ⅱ类省份中,湖北和四川省5-9月,上海市6-9月,重庆、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省(直辖市)5-10月平均BI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研究期内江苏省BI未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贵州省6-9月、河南省7和9月、湖南省7月MOI处于登革热传播风险。Ⅲ类省份中,陕西省7-9月、山东省7-8月和河北省6-9月BI>10,处于登革热暴发风险。北京市8月MOI处于传播风险。研究期内Ⅰ类省份中广西5月下半月至9月下半月(除7月上半月和9月上半月)、海南省4-10月、浙江省宁波市8-10月和杭州市7-11月,Ⅱ类省份中重庆市5-9月、湖北和江苏省6-9月及四川省7月,Ⅲ类省份中陕西省7-8月媒介伊蚊成蚊密度均>2只/(顶·h)。 结论 2018年,我国不同类型媒介伊蚊分布省不同月份登革热等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不同,总体南方高于北方,东部沿海高于中西部内陆。建议各地持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确保媒介伊蚊的可持续控制,为我国蚊虫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019, 30 (2): 134-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4
2018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赵宁,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569)      PDF (1354KB)(1247)   
目的 分析201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蚊媒监测资料,了解蚊媒构成、分布、密度变化等,为蚊媒传染病流行风险提供基础资料,为媒介蚊虫防制提供指导。 方法 2018年,采用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BI)法、勺捕法、路径法采集蚊虫并记录采集数量,收集31个省级单位90个国家级监测点2018年全年蚊媒监测数据,利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年我国居民区蚊虫种类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60.25%,其他依次为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1.64%、7.19%、2.61%和0.23%;各类生境中,以牲畜棚中的蚊密度最高,达31.96只/(灯·夜),其次为养殖场和农户,分别为13.08和11.32只/(灯·夜),公园、医院、居民区蚊密度相对较低;成蚊密度4-5月开始上升,6-9月保持在高位,10月下降,幼蚊密度上升略早于成蚊;双层叠帐法在各类生境中均捕获数量较多的白纹伊蚊,特别是6-9月蚊密度较高;BI法结果显示,农村自然村BI值最高(22.04)。 结论 2018年全国蚊虫监测数据提示,我国居民区具有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蚊媒疾病流行风险;养殖场蚊密度远低于牲畜棚,集约饲养是一种抑制蚊虫孳生的重要方式;蚊虫高峰活动期在6-9月,但在早期的调查中即有阳性水体,提示应及早开展蚊媒防控;农村自然村蚊密度高,存在蚊媒疾病传播风险。建议各监测点持续加强蚊媒监测工作,为靶标蚊虫的控制,为蚊媒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019, 30 (2): 128-1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3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闫冬明, 王玉姣, 李贵昌, 尹圆圆, 鲁亮, 吴海霞, 高源, 朱彩英, 赵宁, 张钦凤,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83)      PDF (2845KB)(942)   
目的 了解我国鼠类种群构成和分布、季节消长变化趋势、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鼠类预防和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生境、不同省份鼠密度以及季节消长变化特征。 结果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显示,褐家鼠密度最高,达0.30只/100夹,其次是小家鼠,为0.09只/100夹;鼠类总密度波动起伏不大;在3种不同生境中,农村自然村各鼠种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生境,居民区鼠密度最低;各省份中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密度最高,达1.68只/100夹,其次是广东省;我国全年鼠类总密度呈不明显的单峰分布,在3-10月密度较高,优势鼠种褐家鼠在3月密度较低,而其他月份明显高于其他鼠种,黄毛鼠全年处于较低水平;不同月份各鼠种季节消长变化不尽相同。 结论 2016年全国监测点鼠类总密度波动不大,不同种类、不同月份鼠密度消长趋势不同,应根据监测结果及不同疾病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019, 30 (2): 123-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2
2015-2017年我国媒介伊蚊幼蚊监测结果分析
刘小波, 郭玉红, 吴海霞, 李全成,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王君, 鲁亮, 刘起勇
摘要409)      PDF (1820KB)(1084)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幼蚊密度,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媒介伊蚊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各地媒介伊蚊幼蚊密度数据,采用SPSS 20.0和Excel 2007软件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媒介伊蚊幼蚊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期内(2015-2017年)海南省全年、浙江和福建省4-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4-9月以及云南省6-10月的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BI)均>5,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广西4-10月和广东省3-11月的诱蚊诱卵器指数(MOI)>5,与BI监测结果呈现相对一致的趋势。重庆、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四川省(直辖市)的大多数监测月份伊蚊幼蚊BI>5,且河南和湖北省大多数监测月份BI>10,达到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暴发水平。上海市和湖南省5-9月间的大多数月份BI>5。2016-2017年,河北省6-9月BI均>5,山东省2017年7-9月BI均>5,陕西省2016年6-9月及2017年5月BI均>5。结论 我国媒介伊蚊分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月份的传播风险不同,总体来看,南方Ⅰ类省份[包括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6个省(自治区)]传播风险相对较高。建议各地应持续加强媒介伊蚊的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特别是南方重点省份,为我国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018, 29 (4): 325-33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01